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滁州市政府门户网站www.yzqjmx.cn2017-01-12 15:03来源: 滁州日报阅读人次:
【字体:

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肖雁(代表致公党滁州市总支部)

未成年人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据了解,目前我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立的目标任务和组织实施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难以适应广大未成年人及其家长的需要。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建议市政府成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市、县(市、区)教体局要明确分管负责人和责任科(室),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对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大力组织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教育督导部门应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要在遵循未成年人心理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重视发挥关工委、团委、妇联、社区的作用,构建以学校为中心、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二、要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逐步创造条件加快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配置,力争到2020年每个学校至少配置一名专职教师。二是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师、特别是兼职教师的培训,采取举办培训班、送出去培训等多种途径,尽快将现有的兼职教师轮训一遍,以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三、要建立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咨询有其特殊性,不可一室多用,工作室要配置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和器材。

四、要成立滁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立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既是指导全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也是创建国家级、省级文明城市的前置和必要条件之一。建议在市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增挂滁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牌子,明确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管理职能授予市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增加2至3名编制,选配2至3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工作人员。

五、要落实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教育部规定,在校中小学学生每人每年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费用不低于10元。建议各级财政部门按照教育部的标准设立专项经费,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推动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

陆晓华(代表民建滁州市委)

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的冲击无法回避,养老服务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应对迫在眉睫的老龄化挑战,如何把握时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医养结合”能有效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生活照护、医疗保健、体育锻炼、文化娱乐等服务,让享受生活的心理预期实现,体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1.强化政府职责、多部门协同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医养结合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也是医疗和养老两个领域的跨界合作和融合,推进该项制度的建立,其政策协调和制度完善的难度很大。因此,政府在建立医养结合发展进程中需要强化职责,一是完善医养结合的规划,二是创新购买服务理念,三是完善服务与监管,四是加强多部门协同,医养结合养老牵涉多部门,需要确定牵头部门及多部门协作机制。

2.鼓励医疗机构兴办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政府引导健康产业发展,鼓励医疗机构兴办或通过购买服务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以单独设立医养结合机构或者改造现有的养老、医疗机构。比如,在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三期建设中建设一所可以提供500张床位的康复养老二级机构,利用医院的中医药优势开展集养生保健、药膳调养、康复运动、养老娱乐为一体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3.探索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长期护理保险。目前国家层面没有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保险制度,我市可以探索群众自愿、政府支持,把个人养老资金的一部分划入专门账户建立医养结合养老基金。在没有建立医养结合养老基金之前,建议通过相应的精算划入部分医保基金,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事实上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以减少老年患者住院就诊次数,减少医保资金的支出,节约医保资金。

4.注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人才队伍建设。民政、卫计、人社等部门要加强养老机构中专业医师、护士、护理员及管理人员的培训,鼓励医疗机构中的执业医师和护士到养老机构中轮岗服务,并给予相应的特殊岗位补贴;鼓励大中专院校和护士专科学校毕业生到养老机构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主管部门在职称评定、技术晋级、推荐评优等方面优先照顾。


让所有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杨庆毅(代表民盟滁州市委)

民盟滁州市委对明光、凤阳、定远三县(市)2014—2015两年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从调研结果看,我市扶贫工作离“精准”尚有距离,一些方面尚需完善。对开展“精准扶贫”提出如下建议:

1.精准把握。

扶贫对象要精准。做到村有精准扶贫规划,户有调查问卷、明白卡、扶贫手册。项目安排要精准。严格按照因村制宜、因户施策的原则,分别实施脱贫项目。资金使用要精准。建立村“两委”、驻村帮扶工作队共同管理分配到户项目资金,镇、村、工作队三方联合检查验收兑付项目资金。措施到户要精准。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安居、产业增收等脱贫方式进行分类管理。扶贫驻村工作队选派要精准。一村选派一名“第一书记”,一村一支驻村帮扶工作队,一户一名包保帮扶干部。

2.制订政策措施。

产业增收脱贫一批,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安居工程解决一批,加快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步伐。就业创业带动一批,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工商注册登记和行业准入等优惠政策。助学扶智扶持一批,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就学困难的给予政策扶持,对缺乏劳动技能的进行技能培训,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经合组织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医疗救助帮助一批,遏制和减少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政策兜底保障一批,对“两无”贫困人员和无劳动能力的城乡特困居民实行低保兜底。

3.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

实施道路畅通工程,实现通村道路硬化、村村通客车。将贫困村符合条件的重点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纳入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维护和项目建设范围。解决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生产生活用电问题,推广光伏发电。实施城乡学校结对帮扶行动,完成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作,健全农村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实现村村有标准化卫生室,对贫困村村医实行培训全覆盖。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移动信号村村通、互联网覆盖率达到100%。及时将贫困人口中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低保救助和五保供养范围。加大扶贫投入,整合涉农资金,集中用于扶贫开发。


整合资源提档次 把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

毕璧(代表农工党滁州市工委)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要把旅游业打造成我市支柱产业,还需周密谋划、大力发展。

一、我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规划引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十二五”以来,各地均编制了旅游发展规划,但规划与滁州的旅游资源结合不够,缺乏“一盘棋”的整体谋划。

(二)旅游项目建设有待加强。我市除了琅琊山这颗“大树”外,知名景点不多。我市缺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视觉冲击力强的实物场景。此外,旅游景区的接待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三)旅游商品层次不高。旅游商品粗放、低端,附加值不高;本土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规模小、档次低;旅游商品的开发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缺乏扶持政策。

(四)旅游专业人才较为缺乏。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对旅游业发展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景区管理及营销人才与景区的发展需求不相匹配;由于管理机制和薪酬制度不完善,导游队伍相对薄弱;急需培养乡村旅游实用人才。

二、加快推进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规划,发挥引领推动作用。把旅游业发展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结合起来,提升文化含量;把旅游业发展规划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提升生态含量;把旅游业发展规划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提升“红色”含量。

(二)提升档次,丰富旅游项目内涵。加大旅游项目招引力度,力争在引入集“游、购、娱”于一体的城市主题公园项目上有所突破;丰富现有旅游项目内涵,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鼓励支持农民依托美丽乡村示范点,发展具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农家乐休闲旅游。

(三)优化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旅游发展专项经费,扶持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美丽乡村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商品开发;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旅游景点、景区开发和娱乐、餐饮、宾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推动小作坊、小门点、小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形成具有滁州特色的旅游商品产业集群。鼓励以企业化运作模式成立旅游商品开发中心,建立创新设计、品牌打造、生产加工、市场交易一站式服务平台。

(四)“培”“引”结合,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定期开展旅游服务技能大赛等活动;完善导游评价制度,健全导游职级、服务质量与报酬相一致的激励机制;有计划地培养引进高层次旅游人才,打造具有滁州特色的旅游创意、策划、营销、管理团队。


积极应对江北新区挑战

戴颖(代表九三学社滁州市委)

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的设立,给我市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同时也使我市未来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既要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又要妥善应对各方影响。

一、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1.区域面积与行政管理模式的挑战。我市与江北新区接壤总面积6000余平方公里,但总人口仅200余万,城市化水平仅50%左右。存在市经开区、苏滁产业园等多个不同经济管理体系,整合能力不强。

2.产业结构的挑战。我市南部区域的重点制造产业如机械、汽车、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将会与江北新区产生潜在直接竞争关系。家电产业虽然没有来自江北新区的竞争,但明显受到来自合肥方向的巨大压制。

3.对外交通发展的挑战。我市虽然可以借助江北新区完善的交通体系,提高对外联络度,但快捷的交通也将对我市的各项资源产生强烈的虹吸效应,如不能在旅游、休闲等方面产生人流、物流吸引力,我市经济要素流出可能会大增。

4.城镇布局的挑战。我市与江北新区接壤区域,除汊河、乌衣有一定规模外,其他县城和重点镇距离江北新区都较远,对江北新区缺乏吸引力。对外交通目前以公路为主,没有城际轨道交通接入,运输模式有限,运能不足。

二、五点建议

1.加快滁州新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一是推动滁来全同城化,打造皖东中心城市。二是在各级管辖范围内,合并撤销多级管委会,成立大的管理协商机构。

2.建立产业互补模式。在未来产业发展规划上,尽量减少与江北新区的产业冲突,一些传统的行业,虽然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但大而不强,可以考虑逐步放弃和压缩部分产业。对具有快速爆发增长的产业,应给予高度关注,迅速形成规模效应,差异化发展。与此同时,还需要积极引入与周边发展可行的配套产业,进而形成产业融通。

3.加大对交通和物流的投资力度。积极争取沪宁汉蓉第二高铁以及其他规划建设高铁线经过滁州站;积极向铁总争取在京沪高铁上多停靠车次和优化停靠车次;大力建设高等级公路;全力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4.加强小城镇建设。重点发展观光农业和旅游业,将高端商务会议和旅行作为发展重点;利用江北机场建设和滁州通用机场建设的机遇,发展高附加值生鲜农产品。

5.编制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注重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加大互补力度。


精心打造“辛弃疾与滁州”文化品牌

李世平(代表民进滁州市委)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推进滁城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并规划了古城保护区。我们认为,在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中,辛弃疾这一文化品牌应该得到凸显。

乾道八年(1172)正月,辛弃疾由司农寺主簿被调到滁州做知州,淳熙元年(1174)春离开。他在滁州任职2年间,“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在滁城“招福坊”建造了一座“繁雄馆”,招引了四方商贾纷纷涌入。辛弃疾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在繁雄馆上加层建造了当时滁州的第一高楼——“奠枕楼”,留下了《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的千古佳作,并在游琅琊山时留下一方摩崖石刻。如今,奠枕楼已了无踪迹,摩崖石刻还保留在琅琊山的无梁殿。辛弃疾文化中“招商富滁、为民解忧”的举措与精神,在当今仍有现实意义并需发扬光大。

为此,建议在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中,应凸显辛弃疾的文化品牌:

1.加强对“辛弃疾与滁州”文化的综合研究。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作家、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关于辛弃疾的话剧、京剧已有多地编排上演,我们既可邀请他们来滁演出,也可以自己组织人力深入研究、编写相关剧本等。加强综合研究,营造出“辛弃疾与滁州”的浓厚文化氛围。

2.恢复重建“繁雄馆”和“奠枕楼”景观。在滁州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进程中,重建“奠枕楼”景观区适得其时,并将其打造成为辛弃疾文化景区纳入滁州市文化街区的建设中,提升滁州人文历史的厚度。

3.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打造辛弃疾文化景区。滁州可以借鉴成功经验,以《奠枕楼记》《奠枕楼赋》及辛弃疾登“奠枕楼”所作诗词为依托,打造辛弃疾文化景区。

4.充分发挥辛弃疾文化景区的现实价值。可利用辛弃疾的文化资源,精心设计“繁雄馆”和“奠枕楼”的内部陈设,将其打造成辛弃疾纪念馆之类的场所。“繁雄馆”可陈设辛弃疾雕塑,并同时满足游客购物、休闲、娱乐需求;“奠枕楼”可陈列辛弃疾与滁州有关的文化载体,如不同版本的《辛弃疾传》所描述的辛弃疾在滁任上的文字记载;《辛稼轩年谱》《辛弃疾选集》《辛弃疾全集》等,配备导游讲解,供人瞻仰这位在滁州广有建树的南宋词坛巨擘。


加快推进我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夏晨辰(代表滁州市工商联)

民营经济是我市实现“346”目标的中坚力量,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其总量已超过全市经济总量的六成,在带动就业创业、繁荣城乡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融资难、融资贵,拉高了企业成本,制约了企业发展;二是企业人才缺乏,职业经理人紧缺,研发人员和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员工队伍难以稳定;三是发展后劲不容乐观,民间投资愿望降低,多数民营企业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较低,创新能力较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部分政策贯彻落实效率不高。

关于加快推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是进一步优化结构,推动民营经济“调转促”。拉长加粗产业链条,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壮大体量、两头延伸,提升整体竞争力。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加快产业集群化、信息化、品牌化步伐,对现有产业进行专业化整合。推进不同主导产业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以纵向产业链和横向配套链相互交错融合为特征的跨行业产业集群。

二是进一步打造良好环境,助力民营经济发展。优化行政权力,减轻企业负担。贯彻国家、省各类减负政策,加强涉企收费管理和政策落实。破解要素制约,聚力企业帮扶。坚持对上争取与对内挖潜并重,使用增量与盘活存量并重,探索设立民间融资服务中心、网络小贷公司、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发展普惠金融。

三是进一步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民营经济发展排忧解难。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成政策发布、项目申报、融资服务、培训引导等多功能、全方位服务体系。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中介服务机构特别是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更多的民营企业提供服务。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产业链、创新链等战略层面的有机融合。

四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民营经济体量。大力推进精准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聚焦国内民资活跃的浙、粤、闽、沪等省市和发达地区,广泛吸纳民间资本。积极引导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集团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财务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培训中心、采购中心、物流中心、运营中心、配套基地,发展商贸、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三医”联动推进我市公立医院改革

缪传凤(代表民革滁州市委)

近年来,我市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推进,医疗环境不断改善,天长市的医改经验在全国推广。我市的医改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当前的“三医”联动改革也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有:一是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三驾马车并行,报销比例、报销标准和报销目录均不一致,造成管理资源浪费。二是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三是药品价格虚高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四是卫生支出结构不尽合理。儿童医院、传染病院及精神病院的建设亟待加强。对特色专科建设和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投入不足。

针对上述情况,提出如下建设:

一要强化对医改的组织领导。要进一步统筹医改相关部门的工作,解决联而不动的问题,要研究制定并细化“三医联动”改革的实质性实施方案,从源头做起,完善卫生支出结构,加强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对医疗机构的补助政策。同时,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合理规划布局公立医院。

二要完善医保管理体制和机制。应实行“三保合一”管理模式,强化医保机构对医疗机构和药品供应企业的监督管理职能,可参照福建三明市医改模式,组建医保基金管理中心,药品耗材统一由医保基金管理中心招标采购。同时加大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同步推进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和按人头付费等综合付费模式,通过购买服务对医疗机构给予合理及时的补偿,引导医疗机构主动控制成本,并要注意统一医保目录,调整报销政策,医保报销应与分级诊疗有机结合,合理使用经济杠杆,注意向基层社区倾斜,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医疗费用自付比例的距离,引导患者在基层首诊,努力实现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的有机结合,切实把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放在核心的位置。

三要强化医疗服务监管。医疗机构应改革运营模式,完善医疗机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完善医务人员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合理的医务人员薪酬制度。同时,要加快建立现代医疗机构管理制度,落实公立医院经营管理和用人自主权,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医疗服务信息化平台,推进医疗机构运行的科学化、精准化、高效化,努力创造医疗机构之间“公平”的竞争环境,实现医疗服务高效的目标。


发展智慧产业 建设“智慧滁州”

郑维华

当前,滁州正处于“冲刺总量全省第三”“实现四个翻番”的关键时期,智慧城市可以有力助推这一目标的实现。为加快推进智慧滁州建设,结合市政府《关于印发滁州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6—2018年)的通知》要求,现就建设“智慧滁州”建议如下:

一、加快“光网滁州”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4G网络和宽带覆盖范围,大力推进城市光纤到户工程,严格落实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政策,引导运营商加大对农村区域宽带投资建设力度,持续推进驻地网共建共享。

二、搭建全市统一的“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建成后可整合全市数据机房、信息化应用项目、数据灾备中心,实现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业务应用的智能协同。同时辅以综合指挥中心建设,实现接入信息资源的实时呈现、灵活调度、及时预警和汇总分析等功能,为政府规划决策提供依据。

三、推进“互联网+智慧政务”建设。实施“互联网+智慧政务”建设,实现城市重要基础设施数据的实时共享,有效助力各级政府部门快捷、高效地实现政务办公智能化。

四、助力“互联网+智慧企业”建设。以新一代信息设施为基础,以开放的“智慧企业”云平台、共享的资源能力为核心,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创新产品应用,助力企业实现“智慧营销、智慧办公、智慧生产、智慧决策”的价值目标,推进我市两化深度融合,助力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

五、强化“互联网+智慧民生”建设。实施“互联网+智慧民生”建设,为市民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

重要公共区域WIFI覆盖项目:可在政务服务中心、图书馆、医院、学校、公园等重要公共区域建设无线访问接入点,向市民免费提供以“i-chuzhou”为标识的WIFI服务。

教育城域网项目:构建学校、县(市、区)教体局、市教体局三级网络平台,形成辐射全市所有中小学、幼儿园、成人教育培训机构,面向社会开放的带宽教育信息化网络系统。

远程医疗系统:包括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远程医疗教学,通过数据、图像等资料的远距离传送,实现专家、医务人员与病人间异地“面对面”会诊。

手机看家(店)系统:面向商铺及家庭客户,在目标区域安装网络摄像机,可随时随地通过任意联网终端查看远程视频图像。

云看宝宝系统:家长可通过视频实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学习生活情况,有效提升幼儿教育质量和品牌形象。

狗万ManBetX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