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滁州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2019年1月22日在滁州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物价局)

滁州市政府门户网站www.yzqjmx.cn2019-01-23 16:17来源:滁州日报 阅读人次:
字体:打印

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一年,全市上下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总抓手,统筹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全市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稳中有升的态势,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较好地完成了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为冲刺总量全省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坚持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再创新业绩。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好于去年同期、好于年初预期、好于全省平均,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经济结构实现新提升。三次产业比由14.1:51:34.9调整到12.2:51.7:36.1。需求结构进一步升级,工业技改投资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5个百分点。项目建设聚集新动能。全年亿元以上项目新开工470个、竣工323个。“双招双引”大力实施。三大攻坚战取得新进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积极推进,存量政府债务完成置换,政府债券累计发行158.7亿元,金融和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脱贫攻坚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二)坚持量质齐升,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速。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三重一创”纵深推进,“1+8”省市级战新基地成效愈加显现;“千亿技改、千企升级”持续发力;军民融合产业产值规模超300亿元。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文旅康养、现代金融、智慧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59%。全域旅游大格局加快构建,南谯、全椒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取得实质性进展。金融业发展提速。数字经济加快培育,京东数字产业园40家企业入驻,中关村“一中心一基地”挂牌运营。民营经济提速扩量。出台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实施意见,民营经济呈现增速加快、活力增强、结构趋优、贡献提升的良好态势。

(三)坚持创新引领,双创氛围进一步浓厚。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1.96%。平台创新能力逐步增强。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统领,以“三区共建”为重点,一批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创新成果转化连续增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净增55家、总数达341家;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40家。

(四)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显著。坚持抓小岗促全市,29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纵深推进。医改工作成为全国示范。“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取得实效。新型城镇化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合作成果丰硕。谋划实施大江北战略,总投资280亿元的8个滁宁合作项目快速推进。园区建设发展成绩斐然。

(五)坚持统筹协调,城乡面貌进一步提升。滁城建设亮点纷呈。启动滁城14个地块城市设计编制工作,完成城市空间规划及“三区三线”划定。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县域发展重点推进。乡村振兴高点起步。基础设施多点突破。滁宁城际(滁州段)一期工程和滁西环、滁天、来六、明巢等4条高速开工建设。

(六)坚持共建共享,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文明创建初战初胜。深入推进农贸市场提升、老旧小区改造等十大专项行动,文明创建成效明显,国检省检反映良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大力实施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工程。民生保障持续加强。深入实施33项民生工程。整合城乡居民医保政策。社会事业持续推进。全市新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9所,66人以上超大班额全面消除。实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平安滁州建设加快推进。

二、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与任务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总体来看,今年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可能更复杂更严峻,不确定性可能更多更突出,经济运行稳中有变,我市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但也面临着诸多新的发展机遇。从政策导向看,国家综合运用宏观政策、结构性政策、社会政策三大政策体系,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拉动有效投资,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推出一大批指向准、力度大的新政策和新举措,政策效应将不断显现,有利于我市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从重大机遇看,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全面实施,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形成多重叠加的机遇期,特别是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建设带来的溢出效应,为我市实施大江北战略,规划建设大江北协同发展区,加快改革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方位、全新的平台。从发展基础看,我市具有区位条件、产业基础、改革资源等诸多优势,近年来我市“双招双引”成效显著,各类创新创业平台持续优化,产业和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新动能新引擎正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建议2019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建议按8.5%以上安排,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主要基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体现新时代滁州发展阶段性特征,注重目标的科学性。二是体现“三个同步”的战略安排,注重目标的统筹性。三是体现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注重目标的导向性。综合分析,8.5%以上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积极稳妥的。在实际工作中,要好中加快、能快则快,奋力争先进位(力求主要指标总量和增速进入或靠近全省第三);各县市区要务求多超(增幅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上)。

实现上述目标,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好中央、省有关会议和市委六届七次全会部署,聚焦“五个坚持”,落实“六稳”要求,全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扎实开展乡村振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县域经济振兴和大江北战略突破年行动,坚定不移冲刺总量全省第三,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滁州。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聚焦创新驱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做大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加强研发平台建设。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

壮大双创主体。重点实施科技企业创新培育工程,发挥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撬动作用,培育一批国家和省级创新型企业。

扩大产学研合作。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推动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社会组织、创客等主体协同创新。

加大人才培育。重点引进一批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的特殊人才,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人才平台,加快引进一批有影响、有实力的科技创新团队。

(二)聚焦实体经济,打造现代产业新体系。

激发民营经济新活力。深入实施民营经济提升工程,精准开展“四送一服”进民企活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支持民营经济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环境。

增强先进制造业竞争力。统筹“1+8”省市战新基地建设,培育一批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提升现代服务业贡献力。推进江淮分水岭岭脊生态休闲旅游带、明湖文旅等重点项目建设,琅琊山、小岗村创建5A级景区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三)聚焦有效投入,释放经济发展新需求。

坚持不懈招大引强。聚焦新兴产业,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充分发挥县干招商、以商招商、园区招商、网上招商的作用,遍访在滁投资企业,摸排信息、掌握动态、挖掘资源,着力引进一批建链、补链、强链的龙头型、科技型、高成长型的大企业、大项目。

紧抓不放项目建设。聚焦项目前期、开工、竣工、达产等关键环节,加速项目建设转化。强化重大项目储备,超前谋划一批牵动性强的基础设施类、产业类、民生类、生态环保类等重点项目。

坚定不移优化投资。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提升计划。逐步提高现代服务业在投资中的比重,提升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

(四)聚焦改革突破,增强经济发展新活力。

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以“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为突破,规范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跨部门业务线上线下协同办理。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改革。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快住房、教育、社保等方面政策协同,健全新市民权益保障体系,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争创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深入实施“三权分置”改革,积极争取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家试点,继续抓好土地股份合作市级试点和定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国家级试点。

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不动摇。加快人力资源改革步伐,实现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平衡。

(五)聚焦开放合作,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全力打造大江北协同发展区。着力构建大江北地区“1+3+5+N”空间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滁宁城际、来六高速、滁天高速建设,力争汊河大桥、合宁高速四改八、滁宁快速通道拓宽等建成通车。

全域推进对外开放。以与南京同城化为主攻方向,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为重点,加快东向开放、沿高铁线开放、境外开放步伐,项目化、专题化推进与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深度融合。

全面推动园区建设。落实园区优化整合方案,推进机构和人员调整,全面实施园区“多规合一”,推进苏滁产业园区域评价“多评合一”试点。

(六)聚焦融合发展,开创城乡建设新局面。

在滁城建设上求提升。实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突破年行动。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建设。修订完善市域空间规划,推进“城市双修”、海绵城市建设。扎实推进琅琊山南大门、清流河三期四期、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改造、明湖片区“四纵三横”路网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在县域经济发展上求突破。完善县域经济考核办法,重点培育天长仪表电缆、凤阳硅基新材料、来安轨道交通等6个县域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在乡村振兴行动上求实效。细化实化乡村振兴三年行动方案。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做强农产品加工业。

在基础设施完善上求提高。推进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实施天然气“镇村通”工程。

(七)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滁州新家园。

强力推进污染防治。重点实施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滁州实施方案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滁州实施方案。实施“清煤降氮”工程,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约束性指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启动新一轮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循环化改造,抓好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

全力优化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认真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打造国家级麻栎产业示范区。

(八)聚焦民生福祉,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

着力加强脱贫攻坚力度。贯彻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意见。聚焦革命老区、行蓄洪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加强扶贫资金支持力度。

着力拓宽富民增收渠道。开展就业促进、职业技能提升等六大支撑行动,实施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等七大群体激励计划,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着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认真实施33项民生工程,继续办好十件实事,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促进高校毕业生、下岗再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市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9所,新建中小学11所。实施“健康滁州2030”行动。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创新办好中国农民歌会。深化平安滁州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