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滁州市政府门户网站www.yzqjmx.cn2019-01-24 10:09来源:滁州日报 阅读人次:
字体:打印

主动作为 全面对接“大江北”    

张亚滨(代表来安县政协)

来安县深刻领会市委书记张祥安提出的“对接大江北、建设新滁州”,最现实路径是推进与南京同城化,最难得机遇是国家级江北新区建设,充分发挥来安县作为与南京仅一河之隔、滁州“一主四副”有其二、“一园三城”居其一的重要板块作用,全面分析对接大江北的条件和方向,深入谋划将来安的山山水水全面融入,奋力争当主动融入的排头兵,着力打造美好安徽第一印象。

一是搭班子。首先,完善区域合作推进机制,解决对接大江北机构不专业、不对称问题。其次,争取将合作的实质性事项纳入省级或更高层次的考虑范围,争取将滁州融入大江北战略列入皖苏两省政府合作协议,列入华东“三省一市”合作机制和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议题。第三,加速汊河镇等前沿阵地建设。

二是拿牌子。一是争取设立皖苏合作示范区,对接大江北,形成联动效应。二是争取设立特殊政策区,将汊河新区设立为省级特殊政策区,使汊河真正成为滁州融入江北新区的桥头堡。

三是画圈子。建议进一步明确对接江北新区的腹地,从而能更好地破解现有的体制机制和空间规划等发展的障碍。建议进一步明确对接江北新区策略,提出滁州对接大江北需要明确的策略和创新空间格局,形成整体联动效应。建议将汊河作为对接大江北的核心区和门户区或示范区重点建设,示范引领其他区域对接。

四是布棋子。一要布产业定位棋子,推动合作共建创新型园区、高科技园区、生态园区等。二要布基础设施棋子,形成连通江北新区的快捷高效的立体交通网。主动对接大江北,实现区域内政务网的互联互通。三要布生态保护棋子,共划生态红线,共管城市绿线,共设城市蓝线,共定黄线、紫线,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生态型合作共建示范区。四要布特色来安棋子。充分发挥来安对接大江北的天然优势,建好池彬湖,激活舞彩国际,开发广大圩,做大来安的特色。

多措并举促融资 合力攻坚助发展

李晓斌(代表天长市政协)

去年以来,国内经济形势总体向好、稳中求进、稳步发展,但是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依然成为企业发展的短板。本人以天长市为例,通过对相关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调研发现,当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有成效、有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如何让金融的活水流向每一个有需求的实体经济,提出如下建议:

从宏观层面上来讲:一要强化政策运用,形成多方合力。二要加快不良处置,提高信贷能力。三要加快信用建设,优化金融环境。

从银行业金融机构层面上来讲:要加快金融创新,提高服务水平。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一方面要解决人员配置、机制保障、审批权限等一系列制约因素,特别是目前授信审批权限主要集中于省级及以上机构的现状,给予基层管理机构更多权限。另一方面回归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本源,通过主动调整信贷结构和投向,实施金融创新,推广应用股权、专利技术、应收账款和特许经营权等多种抵质押方式,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从企业自身层面上来讲:要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一是持续推进债券融资。积极引导和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利用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进一步扩大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私募债券等债券融资规模。二是推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加快推动重点企业IPO主板上市进程。通过这些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更多企业走资本市场发展之路。三是加快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专业管理”的原则,通过财政资金参股的方式,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进入,努力实现支柱产业投资基金全覆盖。

大力提升滁州“城市形象”

丁晓丽(代表九三学社滁州市委)

“城市形象”是城市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也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标志。未来,滁州想在人才、科技、资金等资源争夺战中胜出,抢占发展新高地,塑造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至关重要。

1.统筹打造城市核心内涵。南京市“六朝古都 钟灵毓秀”、“虎踞龙蟠 山水南京”等广告用语,合肥市“科教名城 滨湖明珠”、“徽风皖韵 魅力合肥”等宣传用语,都值得我们借鉴。因此,滁州要在充分提炼总结历史、山水、人文等资源禀赋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经济美、生态美、人文美”的城市新形象,唱响“改革之乡”旋律,做好“滁州制造”文章、挖掘“江淮领秀”内涵。

2.重点打造现有优势品牌。我市应重点擦亮现有的城市名片。一是擦亮改革名片。继小岗村“大包干”之后,我市的天长医改、定远水管体制改革等在全国也产生较大影响,要深入推进、持续宣传,积极争取更多国家层面的改革试点放到滁州。二是擦亮文体名片。在办好“农歌会”的同时,以省运会在滁举办为契机,加快“环西涧湖马拉松标准赛道”建设,扩大“大柳山地马拉松”“章广山地自行车比赛”等赛事影响力。三是擦亮山水人文名片。以“琅琊山创5A景区”为中心,加快明湖建设和老城改造的步伐。

3.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标签。滁州要立足现有文化资源,开发与之相关的系列特色文化产品,不断丰富“历史悠久、锐意进取”的滁州印记。

4.创新打造对外宣传手段。积极挖掘滁州在人文历史、生态环境、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等各个方面的亮点,充分运用新兴媒体,通过微博、微信、抖音微视频、移动客户端、微电影等手段,多形式、立体化地进行“城市形象”宣传,提升全国人民对滁州的美好印象,形成持续的热点效应。

加强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夏晨辰(代表市工商联)

近年来,我市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强化金融支持、加大奖补力度等措施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全省民营企业百强排序中,我市8家企业进入营收、纳税和进出口前二十强,总数全省第三。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民营经济仍然面临的困境,尤其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所以提出几点建议:

1.持续扩大新型政银担业务。建议进一步扩大新型政银担业务,落实国家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政策,抵押就不要扣贷,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调动融资担保机构积极性。

2.进一步推广“税融通”业务。完善“税融通”合作机制,扩大参与合作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改革和完善金融机构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机制,将适合民营企业的金融创新业务单列为考核指标并提高考核权重,在金融创新评选中重点关注服务民营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把银行业绩考核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挂钩。

3.深入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打造滁州“四送一服”升级版。在做好送发展理念、送支持政策、送创新项目、送生产要素的同时,着重做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全面梳理和细化实化,推动政策落细落地,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4.进一步完善征信体系。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社会征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推动数据跨部门、跨区域互通,让银行能够随时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对外融资担保情况、信用状况等动态信息,解决长期存在的银行和民营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贷后的跟踪管理,定期核查企业各账户的银行对账单,关注大额资金往来情况,确保贷款必须按规定用途使用,防止民营企业偏离主业盲目扩张,将贷款用于房地产开发、理财产品或从事期货投机等高危活动,导致资金链断裂风险等情况的发生。

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吴晓健(代表农工党滁州市工委)

近年来,市本级相继设立了节能环保、智能家电、工业强市、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现代农业、计划卫生、扶贫开发、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人才工作等37项专项资金。2018年,预算资金安排8亿多元,其中,1亿元以上2项,5000万元-1亿元的4项,1000-5000万元的10项,1000万元以下的21项。专项资金的设立,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为进一步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监督,强化绩效管理,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1.创新资金扶持方式。加强资金整合,将零星分散的资金“打捆”整合,从“五指张开”变为“握指成拳”,集中有限的资金办大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集成效应。加强与银行、融资租赁公司、担保公司、投资机构等金融机构密切合作,规范运作,充分发挥资金的“撬动”作用和放大效果。

2.建立正常增长机制。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扩大专项资金规模,确保公共财政对重点领域尤其是涉及民生领域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不断将专项资金“盘子”做大;另一方面充分吸纳社会资本,成立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思路,与中央和地方的国有企业、大型金融机构以及民营企业开展资本合作,不断将资金“蛋糕”做大。

3.建立常态退出机制。对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完成的要及时取消专项,对重点任务、攻坚要求的领域要及时予以追加扩充。要发挥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减少资金扶持范围交叉,支持扶持上重复。

4.建立评价监督机制。强化资金绩效考核,区分专项资金事业和产业两种属性,明确量化绩效目标。加强绩效跟踪监督,对资金使用情况要及时客观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运用到资金管理各方面。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提高公众参与、专业机构评估等手段,提高监督效果和水平。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和人大监督,加大对资金审批程序、资金使用和管理绩效的跟踪检查监督力度,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

盘活利用我市闲置资产

郭韬(代表民进滁州市委)

近年来,我市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很快。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闲置资产的情况。建议我市加大工作力度,盘活利用这些闲置资产,缓解空间不足、土地不够的发展矛盾。

1.加强排查,摸清家底。相关部门要强化市、区联动,分业态、分主体、分类型全面梳理市区闲置资产,建立闲置资产档案,制定闲置资产再利用规划,定期发布闲置资产可利用信息,建立在谈项目和存量资源库,结合存量资源的规模和特性,精准匹配在谈项目。各部门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2.规划引领,示范带动。从产业升级、资源配置的大局上着手,对闲置资产的发展方向进行顶层设计,引导企业打消“坐等升值”的消极思想,把闲置资产再利用作为扩空间、促升级的重要抓手。每年在市区打造5-10个盘活示范点。针对不同的点,引进专业策划运营机构,挖掘不同主题,商业楼宇侧重发展原创型、平台型、孵化型创意产业,避免同质化;部分特色型古旧建筑,如清流街区,可用于发展文创项目;工业厂房可侧重嫁接重组招商再利用,也可以发展为园区研发、孵化、商务配套等。

3.政策引导,个性培育。一是制定闲置资产再利用扶持政策,建立示范园区考评办法,推进示范园区规模化和主题化,培育个性园区。二是对示范点的考评要导向明确,易于操作,明确“一个示范点一主题”,主导产业门类的企业数量应占园区全部企业总数的70%以上。三是要制定优胜劣汰机制,通过开展评优活动,给优秀园区以名誉与资金上的奖励;对管理经营不善的园区予以摘牌。要防止出现二次闲置。

4.丰富业态,提档升级。结合我市当前发展实际需求,将闲置资产利用作为发展新业态的重要平台。商业楼宇重点发展总部经济、跨境电商、教育培训、双创基地、创意文化、研发设计等关联产业;工业企业可学习上海做法,从扶持创意企业、完善产业链和优化资源配置出发,采用“三个不变”(房屋产权关系不变、房屋形态不变、土地性质不变)的开发方式,建设创意文化等各类产业园区。

改进志愿服务 推动全民创城

肖雁(代表致公党滁州市工委)

近年来,我市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大力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滁州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总队,注册志愿服务组织4210个、志愿者71.8万人,实施志愿服务项目20322个,志愿者已成为滁州创城的风景线。但志愿服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探索打造志愿服务的“滁州模式”,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完善顶层设计。一是建议市人大加快研究出台《滁州市志愿服务条例》,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建议由市文明委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和群团组织,研究制定志愿服务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提供行动指南。三是建议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支持志愿服务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为志愿服务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成立志愿服务联合会。成立滁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并可在各县(市、区)设立分会。联合会在市文明委的领导和市文明办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根据政府购买志愿服务的项目、基金的有关规定,积极向志愿服务组织购买扶贫、济困、助学、助残、助医等领域的志愿服务,引导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文明实践中心、社区社会治理等公共服务活动。联合会的自身建设和工作所需经费,建议由市财政列入预算安排。

加强项目化建设。改变志愿服务单纯搞活动、简单做好事现象,通过设计策划和实施更多有需求、有影响、可持续的志愿服务项目,有效地将志愿服务融入日常生活,推动志愿服务与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有效衔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设计推出一批服务社会发展、贴近百姓生活的志愿服务项目,将其打造成为示范性强、影响力大的项目品牌。

健全激励机制。一是褒奖。继续深化市级志愿服务优秀典型评选机制;建立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四级评选网络;进一步提高褒奖规格,以市文明委名义褒奖年度优秀典型。二是回馈。将志愿服务纳入个人征信系统,让志愿者在升学、就业、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得到适当优待。鼓励基层社区建设志愿服务积分兑换银行,以志愿服务积分兑换适当的物质奖励或对应的志愿服务。三是保障。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时付出的交通、就餐等费用,应参照相关政策规定,由志愿服务项目发起单位或志愿服务组织予以保障。

加快转型升级 推进制造强市

徐广东(代表民建滁州市委)

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千亿技改、千企升级”计划,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实施“三品”战略,先进制造业发展呈现数量、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势头。然而,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还有很大差距:产业层次不高、转型意识不浓、创新能力不强、人才支撑不足、融资保障不实。当前,我市正处于冲刺总量全省第三的关键时期,制造业必须要担“大梁”。为此建议:

加快培育发展优势产业链。围绕我市的智能家电、轨道交通、硅基材料等制造业优势产业链,给予大力扶持,以优势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引领和带动本地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继续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打造更多“滁州智造”、“滁州创造”优秀产品,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消费需求。

注重培养弘扬企业家精神。要着力弘扬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企业家精神,积极引导企业家把工匠精神延伸到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上去。

推进创新驱动激发新动力。建立中小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发布、技术招标等形式,向社会公布其技术需求;通过平台对接,引导科研机构对接企业需求做研究,推动产学研联合,开展技术联合创新。打造区域创新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统筹、整合、共享和优化配置。

着力培育和引进优秀人才。有针对性地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续研发能力、能够实施重要产业化项目的高层次人才。高度重视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发挥本地职业技术学院、职业高中等优势,联合培养适应制造业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释放农村集体资产“红利”

杜传来(代表凤阳县政协)

近年来,凤阳县认真贯彻安徽省委“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工作要求,稳步推进凤阳县“三变”改革,不断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活力,释放农村综合改革的“红利”,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进程。但农村综合改革路上依然还有不少需要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去解决的突出问题。如村级集体资产体量普遍较小、村级无形资产不能有效利用、集体产权边界界定不清等。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盘活村组资源资产。建议省市尽快研究出台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规范管理办法,明确村组资源纳入村级集体资产的路径,从政策层面加以规范,从而做大村级集体经济“蛋糕”,为增加村民财产性收入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建议按照“专业人办专业事”“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原则,创新人才引进模式,采取股份激励、薪酬激励等方式吸引有实际操作经验的管理人才负责运营管理,促进资产“红利”不断释放。

倡导引入金融活水。建议省市出台鼓励金融机构、担保机构、运营机构进入村级集体资产管理运营相关政策,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积极性。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立乡村振兴发展基金,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有偿退出。还要着力打破农民融资无抵押、无质押、无担保等制约瓶颈,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创新农村宅基地改革。建议省市从激活农村土地要素推进乡村振兴角度,尽快扩大改革试点范围,给予配套政策支持,结合空心村整治、土地增减挂机制等,优先安排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促进发展村集体经济。

强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

陈贵(代表民盟滁州市委)

滁州市是农业大市,乡村人口众多,强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对破解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难题,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建议:

1、加大对村级公共卫生的投入。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补助标准,并根据服务绩效实行以奖代补,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性。采取以乡村医生自愿参保为原则,政府适当提高补贴的方式,解决乡村医生社会养老保险,解除其后顾之忧。推行医疗责任保险,提高乡村医生抗风险能力。

2、加快村卫生室建设步伐。集中财力推进村卫生室建设,力争“十三五”基本完成村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加大乡村资源整合力度,对村卫生室、村级组织活动室、农村远教、农家书屋、文体设施等各种项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村级综合服务场所。对偏远山区或人数较少的村可以两村或三村联合办好一个规范化的村卫生室。

3、多渠道引进人才。探索吸引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激励机制。可比照大学生村官政策,在职称评聘、薪酬待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吸引和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制定政策,吸引城市已退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到村卫生室工作。建立定向培养机制,实施面向村卫生室的3年制中、高职免费医学学生培养,学生与当地政府和卫计委签订定向培养及服务协议,建立乡村医生后备人才库,确保乡村医生后继有人。

4、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广网上预约、微信关注推送健康保健知识、家庭医生服务APP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手段。

用“物联网+”推动滁州智慧养老

李维春(代表民革滁州市委)

截至2017年底,滁州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75.69万,占比18.57%。而探索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养老已成为大趋势。目前,我市推出了一系列智慧养老的举措,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智慧养老尚处于探索阶段,为此建议:

1.政府以购买服务方式加大投入,建立市级智慧养老信息平台。一要政府投入专项资金、提供政策支持、制定信息平台标准,以购买服务方式建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养老信息平台。二要积极与高校、研究院、知名企业等第三方实体进行合作,共同建设智慧养老信息平台,打造成熟养老产品,保证产品后续功能的持续跟进,并与医疗、保险、养老及其他信息平台对接,也可与国有企业合营,以保障智慧养老持续、健康的发展。三要把县级平台纳入市级平台建设中,实现资源共享。四要加大智慧养老试点力度,在现有智慧养老社区及养老院的基础上,再选择2-3家社区服务中心和1-2家养老院开展智慧养老试点。

2.制定智慧养老服务规范和标准,推行机构、社区、居家智慧养老。一要在现有滁州市社会福利院智慧养老院试点工作基础上,总结机构智慧养老建设经验,制定智慧养老服务规范和标准。二要根据《安徽省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指导规范(试行)》文件要求,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提供资金、场地、工作人员等支持,实现社区智慧养老。三要积极开拓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智慧养老服务,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开展居家智慧养老照护系统、健康评测设备、安防系统等产品的技术研发。

3.明确政府、第三方企业的责任与义务。政府要买服务、建平台、制定智慧养老标准规范、建立智慧养老激励补偿机制、建立信息平台监管机制。同时,指导建立含医疗、保险、养老等为一体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实现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第三方企业要做好终端安装与设备维护,从中获取利润和广告效益,禁止第三方做非法营销服务。

加强全市保障性住房管理

付俊(代表琅琊区政协)

我市自2008年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以来,琅琊区严把“入口关”、“审核关”、“审计关”,采取公开摇号选房方式分配保障性住房。全区共保障人数7845人,为1.6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补贴合计3547万元,有效缓解了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但保障性住房管理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1.信息采集难,2.动态监管难,3.租金收取难,4.出列户清退难,5.司法解决难。

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建立信息化共享平台。建立保障性住房信息化平台,完善住房保障动态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群众住房保障权益,对于因欠缴房租、应退出而未退出的承租户,纳入住房保障不良信用名单和个人不良诚信体系,对贷款、出行等加以限制。

二是创新公租房运营模式。市政府采取统一购买服务。可委托第三方运营公司管理运营及公租房日常维护。也可采取“属地管理”、“费随事转”的原则,将原渠道公租房产权划转属地区政府,由辖区政府具体负责住房保障、物业管理工作,有利于资产日常使用监管和产权管理。

三是保障房实行属地管理。市政府对于保障性住房实行属地管理,即保障房区域位于南谯区的由南谯区代管。

四是尝试推行市场化改革。对于承租公共租赁住房的家庭,先由平台公司按照市场价收取租金,再根据承租家庭上报的材料,由各区住房保障主管部门根据家庭状况分档,给予相应的住房补贴,这样对于审核中不再符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条件的家庭,即可停止发放补贴,相当于市场价租赁公共租赁住房,无需清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