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绘得众山绿 绿染亭城满目春

——我市推深做实林长制聚力书写绿文章

滁州市政府门户网站www.yzqjmx.cn2019-01-22 08:43来源:滁州日报 阅读人次:
字体:打印

守住绿水青山,赢来金山银山。近年来,全市林业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举生态旗、唱产业戏、走创新路,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全市森林面积671万亩,森林覆盖率33.6%,各类新型林业经营主体1773个,2018年林业总产值420.5亿元,同比增长10.9%。

聚焦“五绿”重点,实施“五化”举措,林长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全省国有林场场长会议、全国国有林场座谈会以及中国林场协会四届三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全省集体林权制度“三权分置”和“三变”改革联系点工作推进会、2018“关注湿地 保护鸟类”高峰论坛暨“池杉湖杯”国际自然与风光摄影大赛颁奖典礼、中国鸟网年会等先后在我市召开或举行。皇甫山国有林场先后荣获第二批“中国森林氧吧”、“中国最美森林露营地”和“全国森林康养50佳”,2018年,将军凹森林康养特色小镇成功入选首批50个国家森林小镇建设试点,该场退休职工高青旺当选“中国好人”。明光老嘉山获批国家级森林公园、三界国有林场荣获全国“十佳”国有林场,全椒国有林场职工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林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团体二等奖、大墅镇荣获“中国最美康养小镇”称号,南谯太平集村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央视、中国绿色时报、安徽日报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我市林长制改革工作。

增绿增效绘美卷 管绿护绿强保障

我市追求绿色的脚步从未停歇,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星罗棋布,山脉、水系贯彻其中,随处可见山水田园风光。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田相依、林山相依的规划建设;不断创新的湿地保护措施……

聚力打造城市“名片”。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2018年11月15日,召开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动员会,吹响了“创森”号角。出台创森规划、印发实施方案,科学规划森林生态、森林产业、森林生态文化和森林支撑“四大体系”建设内容,打造“一核、两轴、三网、四极、多点”的森林城市总体布局,先后推进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三线三边”绿化提升行动、绿色滁州行动、林业增绿增效行动、绿化攻坚行动等一大批重点工程。

生态建设持续加强。我市大力实施增绿增效行动,2018年,完成造林21.33万亩,新建改造“三树一苗”19.1万亩,退化林修复2.31万亩,森林抚育72.86万亩,建设森林长廊示范段51.4公里。申创省级森林城市1个、森林城镇13个、森林村庄89个,建设森林长廊示范段51.4公里,完成义务植树500多万株。

绿水青山持续保护。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编制出台《滁州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工作方案》和《滁州市湿地保护规划(2017-2030年)》,加强湿地保护利用,全市湿地面积136万亩;积极推进森林督查、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年、自然保护地大检查和野生动物保护专项行动。积极做好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下,林业有害生物“四率”指标全面完成;办理各类涉林案件115起,挽回经济损失220多万元。

一个清秀俊美的亭城正向我们款款走来。

精准施策促发展 推深做实林长制

林长制改革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创新之举,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围绕”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

健全四大体系,责任有效压实。全市设立四级林长3166名,组建市、县级林长制办公室9个,落实林长办专职工作人员37人。出台林长制会议、督察、考核、信息公开、信息专报等制度60个;出台工作方案1232个,竖立林长公示牌1940块、公布监督电话3200多个,在落实专业技术人员265人、护林员2520人、公安民警79人。

实施五化助推五绿 改革成效更加明显

实施网格化“护绿”。全市划分森林防火、防偷盗、防病虫,打击涉林犯罪等“三防一打”护绿责任网格1505个。全市使用林地面积159.6公顷,林木采伐37.7万立方米;276棵古树名木全部保护;森林火灾发生率和受害率均控制在0.5‰以下;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四率”指标全面完成,办理各类涉林案件115起。

实施项目化“增绿”。着力实施长江防护林、战略储备林、木本油料林、杜仲橡胶林、生物质能源林等一批国家和省重点林业工程项目,2018年,全市完成造林21.3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3.6%,完成森林抚育72.86万亩,申创省级森林城市1个、省级森林城镇13个、省级森林村庄89个,建设森林长廊示范段51.4公里,创建省、市级现代林业示范区10个,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各项任务。各级财政共投资10.8亿元,撬动社会资金12亿元,市本级重点打造明湖湿地公园、城南湿地公园、清流河三期等绿化景观带;全椒县打造一、二环线绿化景观带;南谯区打造西部山区森林康养、皇庆湖湿地公园和滁河风光带;明光市打造XO旅游精品线路;凤阳县重点打造凤凰山森林公园和中都遗址公园;来安县在新104国道两侧各53米高标准建设森林长廊16公里。

实施信息化“管绿”。推进执法管理信息化,为298名林业执法人员配备执法记录仪、无线终端、GPS等设备,加强执法人员队伍规范化建设;推进行政服务信息化,推广全椒县“互联网+政务服务”微信受理的方式,将“服务窗口”前移至林间山头,全椒县2018年林业行政审批中,微信受理办件占办件总量的70%以上,让“最多跑一次”成为现实;推进国有林场资源管护信息化,建立森林资源管护人员痕迹可视微信群,加强对护林员到岗到位履职情况的监管。推进林权服务信息化,八个县市区都建立了林权流转服务中心,为林农担保贷款、林权抵押流转等提供一站式服务 。

实施产业化“用绿”。市委、市政府重点推进薄壳山核桃、麻栎、杜仲和苗木花卉 “三树一苗”产业,全市改造提升 “三树一苗”114.8万亩。全椒建成全省最大薄壳山核桃基地4.7万亩;南谯建成全国最大的麻栎人工林基地25万亩;来安建成全省最大的乡土特色精品苗木基地15万亩。搭建“苗盟”网、华东苗交会、产业协会等平台,推进林产品销售电商化;先后在来安县成功举办三届华东苗木花卉交易博览会,2018年吸引300多家国内外企业参展,成交金额1.5亿元;全椒县成立苗木产业协会和薄壳山核桃协会,“抱团取暖”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深入推进林业精准扶贫,全市贫困户发展薄壳山核桃等特色经果林1.2万亩,实施长防林1万亩、封山育林3.7万亩,选聘生态护林员137人,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流转贫困户土地1197亩,带动469个贫困户就业,实现工资性收入413万元。

实施市场化“活绿”。一是探索发放林木所有权证。结合集体林权制度“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市委、政府出台《关于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优化林业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明确对于非林地上栽植的林木,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前提下,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登记造册,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探索发放林木所有权证,着力解决林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南谯区、琅琊区、定远县在林木所有权证发放上先行先试,发放林木所有权证1904份,贷款总额1.56亿元。二是探索 “一场两制”发展模式。市属国有林场成立营林公司,大力发展“三树一苗”、旅游康养等七大产业,2018年经营性收入6762万元, “干部干事、职工干活”激励机制基本形成。三是探索国有商品林贷款模式。市国有林发展中心注册1亿元,成立润森林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与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合作,积极探索国有商品林抵押贷款,与省、市农担公司合作,为全市林业民营企业找“水源”、建“水渠”、造“水压”,把金融活水引入绿色产业。2018年,申请欧投行贷款1.45亿元,未来5年将新造和培育珍稀树种16.6万亩。

林业改革惠民生 融合发展谋共赢

打好“三权分置”改革牌。作为我省十个集体林权制度“三权分置”改革试点的南谯区陈王村按照“确权不分山”、“确证不分心”、“确利不分林”,实行股份量化发证。李王组44户农民在镇党委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帮助下,将380亩松树雪灾林和100亩易旱坡耕地一同流转给浡江建设发展。高标准种植三角枫、榉树、樱花、垂丝海棠、黄山栾树等苗木,每亩苗木年收入2000-3000元,是常规林业的5-10倍。农民依托林地“挣租金”,每年每亩流转费250元,同时通过在园区务工获取收入。共培养新型林业经营主体96个,林地流转资金1100万元,带动就业657人,年产值3000余万元,初步形成了“林兴、村美、民富”的良好局面。

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牌。市林业局积极推进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发挥示范区在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脱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促进林业现代化进程。创成省市级现代林业示范区30个,省级林业龙头企业30家、省级林业专业合作社22个、省级家庭林场4个。

全椒县把薄壳山核桃作为主导特色产业,持续加大扶持力度,共引进了46家规模企业,发展面积4万亩,居全省首位。编印《技术指南》600余册,举办培训班13期,建立省级博士工作站1个,成立薄壳山核桃产业协会,创建6个国家级试验示范基地,

南谯区做大做强麻栎产业,面积25万亩,形成全国最大的麻栎人工林基地。自主创新麻栎短轮伐期经营模式,开展炭材两用、菌材两用等技术研究,编制实用技术15篇,荣获科技进步奖8项。培育家庭林场114个、民营林场7个、合作社145个、龙头企业10家

打好科技创新驱动升级牌。产学研结合,林业高质量发展。我市紧抓平台建设、创新引领以及互联网应用等方面,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南谯麻栎、全椒薄壳山核桃、凤阳樱桃和蓝莓4个博士工作站,林业科技专家大院43家、科研工作站12个。南谯区与中国林科院、南京林业大学等合作,参与《麻栎育苗造林技术规程》、《麻栎炭用林培育技术规程》编制等科学技术合作12项,荣获国家和省市级科技进步奖8项;全椒县积极引进优良薄壳山核桃新品种27个,建立孤山林场、长林公司2个区域试验基地面积80亩,苗木基地1100亩;与滁州学院深度合作,为森林防火、病虫害监测等资源管护装上“千里眼”……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在推进产业优化的同时,因地制宜,持续开展生态扶贫。通过林地流转、“四带一自”等模式,持续开展“珍贵树种送贫困户”活动。2018年,全市贫困户发展薄壳山核桃等特色经果林1.2万亩,实施长防林1万亩、封山育林3.7万亩,选聘生态护林员137人,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47家林业经营主体流转贫困户土地1197亩,带动469个贫困户就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